再读课文,完成小题。
【小题1】文章叙事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小题3】本文语言十分简洁,试举例说明。
答案
【小题1】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先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既令人对他的不幸结局感到警醒、惋惜,又表现了对“不使学”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1】(1)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中心思想。
(2)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纷纷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来求仲永题诗。
(3)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小题1】提示:本文的语言十分简洁,每一词、句都有其精当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如“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章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理解了课文的故事情节“先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也就知道了文章的写法“先扬后抑”,结合课文内容答出这种写法的作用即可。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翻译能力,先读整句感知,再把每个词语译出串起来,不通顺的加以调整即可。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从文中找出符合要求“语言十分简洁”句子,再结合句子内容赏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