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力”属于阅读鉴赏的高级能力。是在感受、理解基础上的人物事件评判与艺术审美。
一、人物与事件评判
如果是史传文章,就宜教学生写史评。写史评,要从历史背景出发,客观地公平地评价人物、史事;写史评,要回到文本仔细研读人物事迹(注意全面性)和事件全貌;写史评,一要注意读后感悟,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判断与认识能力。
如果是现代人物和事件,同样要让学生写“人物小评”和“事件分析”随笔,与写史评一样的是,要坚持两点论,客观公正,二要做到言之有据(源于阅读文本内容)。下面仅以史评为例。
(一)人物鉴察能力的培养
人物鉴察,包含两个步骤,一是“察”,实际上是对史传文章中人物描写的审读;二是“鉴”,指的是客观地评价人物的优长与不足。
对人物的“察”,可以这样进行:
1、从历史背景下“察”
2、从比较中“察”
3、从假设中“察”等
“察”些什么,主要是“察”人物的语言、行动及其思想。
如读了《鸿门宴》后,就涉及到对项羽的“察”与“鉴”。
从《鸿门宴》上我们可以“察”出项羽的如下表现:
1、刘邦手下一位将领曹无伤派人向项羽通报,称刘邦准备自立为关中王、委任秦王子婴为丞相,并将据有咸阳城内所有珍宝。项羽得到这消息后感到非常愤怒,并准备攻击刘邦。
2、项伯回到项羽军中,向项羽表达刘邦的善意,并建议项羽亦以礼相待。项羽承诺依从项伯的建议。
3、刘邦对项羽称自己得入关中属侥幸,但有“小人”从中挑拨,使两人之间产生误会。项羽回应道:“是曹无伤(左司马)派人向我说有这种事,否则我也不会来这里”。他随即邀请刘邦参加宴会。
4、范增不时向项羽打眼色,举起自己的玉佩3次,示意项羽尽快行动。项羽不发一言,未有理会。
5、樊哙带着剑和盾强行闯入酒席,向项羽怒目而视。项羽询问了樊哙的姓名后,称赞他为“壮士”,并吩咐从人赏赐樊哙。樊哙一番责难,项羽没有回应,只吩咐他就坐。
6、刘邦逃走,张良回到席上,献上礼物,并代刘邦向项羽赔罪。项羽收下了璧玉,放在桌上。
据以上内容,可对项羽作如下“鉴定”:
光明磊落,坦率粗豪,重情重义;自大轻敌,寡谋轻信,优柔寡断,有勇少谋,妇人之仁,师心自用。
具体来说:
1、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
2、待人上,不善笼络,用人唯亲;
3、性格上,鲁莽,缺乏主张,优柔寡断,坚持个人主张,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等
写史评,不能等同于给人物下鉴定书,一要比较,同对手刘邦比;二要分析根源。如项羽之所以放走刘邦,一是出于义,怕人指责。他与刘邦曾为战略盟友,刘邦先入秦破关,杀了他不合道义;二是出于理,据楚王与诸侯之约,刘邦为关中王天经地义,杀了他不合情理;三是出于情,杀了一个前来拜望、谢罪的客人,项羽他会很没面子。归结起来,恪守道义。又如项羽鸿门宴上失利,是否就决定了他必失天下?再如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等等。这一系列问题,作为人物评价,都是需要考虑的。
仅根据教材写人物史评,还不行,最好要读全传,要有广远的历史眼光:从进步性来说,刘邦的“承秦制”肯定好过项羽的“割据制”;,再从社会政治方面考察:刘邦深知“天下苦秦久矣”而注意安民抚民,如“约法三章”、开垦“秦苑”、不杀降卒、屡赦天下等;而项羽却干了许多不得人心的事,如坑杀降卒、屠咸阳、杀楚怀王、分封十八诸侯、自立楚霸王、背约夺关中等。
(二)事件分析能力的培养
事件分析,除了作根源分析与结果分析外,还可作如下分析:
1、事件背景分析
2、事件原因探究
既有外部原因探究,又有内部原因探究;既有个体原因探究,也有集体原因探究;既有静态原因探究,又有动态原因探究。许多时候是综合在一起的。
3、事件演变分析
4、事件结果分析
读了《荆轲刺秦王》后,可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如何看待荆轲刺秦一事,我们要了解历代名家的这样一些看法: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以上是否定看法。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这些是肯定性意见。
对历史事件,我们要有一分为二的评价:
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当年唐雎当廷怒斥秦王时曾经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这一些是应该肯定的。
无论是人物鉴察,还是事件分析,都包含着否定丑,肯定美的过程。丑只能代表人性的负面,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扭曲与异化。只有当丑与恶成为被人掌握的积极力量,即通过对丑恶事物的厌恶,唤起对美与善的渴望与追求的时候,丑才能有审美价值。人有坏人,事有坏事,只有把审丑与审美结合,以审美为最终目的,才能化丑为美,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的心灵才能获得人性美的力量。
二、艺术审美
这里的“艺术审美”,主要是就阅读文本的艺术价值进行欣赏与评价。文章有优劣高下之分,我们可以在比较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将文本中的精华部分接受下来,而将不美的部分舍弃,从而加强美的蕴积,提高自己美的素养。
在这里,就有一件事,需要我们教师做,这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用审美的眼光去去鉴赏。
对诗、散文、小说等,我们不能仅凭表性思维、逻辑判断来看待作品中的艺术表达,否则就难以理解艺术的深妙之处。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曾有人这样评论说:“三两枝”桃花何以让人瞩目,“春江水暖”鸭又何以先知?”
这样的评价就实在令人不敢恭维。试想若把“三两枝”换作十枝八枝,此诗还有什么韵味?诗歌求美不求真,文学可以虚构,更可夸张。在这首诗里,其“三两枝”只是虚指,作者只是借此表现春江之春来的早而已。
由此可见,懂得阅读的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他的艺术特征并进而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去评价。
在这方面,最好的是写语感随笔。范围很广,就内容来说,涉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就文章艺术来说,涉及表现手法、结构方法、语言风格等。在阅读评价中,我们要努力将艺术欣赏评价与思想情感品悟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