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翻译:君子不隐暪自己的短处,不知道就发问,不会的就去学习。董仲舒
2、正谊书院创立于清同治九年(1870),取汉代大儒董仲舒之语“正其谊不谋其利”的意思。
3、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这一过程中尤为重要。
4、《春秋》属辞比事,仲舒立名,或取诸此。
5、董仲舒有和叔孙通一样的圆滑的头脑,同时更具有战略眼光。
6、《春秋》属辞比事,仲舒立名,或取诸此。
7、董仲舒的天命灾异思想,虽无知识的意义,但有道德的价值。
8、他反对董仲舒以来所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价值观,主张学术文化,“贵致其实”。
9、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董仲舒
10、没错,儒家确实一直在变化,汉儒宋儒乃至清儒各不相同,从董仲舒那里就是一变,朱熹王阳明时代又有变化,康有为时代继续变化。
11、董仲舒在这里所作的许多议论都有别具匠心的发明,同时也对中国哲学的许多问题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12、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末石全为善也。董仲舒
13、历代的圣贤们,从传说中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再到孔子、董仲舒、朱熹,最后是康有为,他们对这条道路的开拓和探寻,就构成了“道统”。
14、一时舆论喧嚣,各地儒生群起响应,更有董仲舒、申生等重量级人物站台力挺。
15、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董仲舒
16、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善,教。董仲舒
17、清代扬州府县衙前的牌坊上有“邑肇荆王”、“绩传董相”的榜额,这话虽不确切,汪中曾经批评过,却也说明是以董仲舒自励的。
18、大家熟悉的董仲舒是历史上的大儒,在一次汉武帝举行的“策问”中,他的“天人三策”应对如响,自此迎来了“经、政合璧”的蜜月时光。
19、正其义不计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
20、它肇始于西周时期周公提出的“明德慎罚”,中经春秋战国儒家传扬的“为政以德”,形成于董仲舒的“德主刑辅”。
21、董仲舒学有“源委”,曾说过:“仁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22、董仲舒大力推阐《公羊传》“微言大义”。
23、西周时期,周公提出“明德慎罚”,后经孔、孟、董仲舒等人加工为“德主刑辅”,成为封建社会的法制原则。
24、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
25、虽有汉董仲舒罢黜百家,但巫医鬼事,《史记》中连篇累牍,俯拾即是。
26、没错,儒家确实一直在变化,汉儒宋儒乃至清儒各不相同,从董仲舒那里就是一变,朱熹王阳明时代又有变化,康有为时代继续变化。
27、仲舒东落地后则踉跄了几步,左肩处的甲胄护肩位置上有一个明显的掌印,他伸手一抹,精钢护肩立时粉碎,露出了内里那乌紫一片的肌肤。
28、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
29、后汉室有武帝,自幼尚武尊儒,有经世之才,依狂生董仲舒之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