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摘要
台湾媒体《苹果日报》于2009年11月中旬推出“动新闻”,标榜以全新的写实动漫方式呈现新闻;手机可以下载,网络也可点阅,以大量模拟动画方式报道性侵害、性骚扰、儿虐家暴等社会新闻,巨细靡遗地模拟暴力、自杀等画面,看过的民众反应两极,来自社会的批评声浪渐起。
动新闻-概述
青少年在观看动新闻
所谓“动新闻”即是将报纸报导的新闻,以动画呈现,读者可以透过手机的下载,从视觉上来了解事件发生的经过。报纸不是电子媒体,往往只能提供静态的图片,但“动新闻”则是一种突破,让平面新闻可以动起来。
2009年11月,“动新闻”成了一个时髦词儿,除了是茶余饭后的话题外,也引起许多儿福、妇女等团体的抗议,呼吁当局严格管理。壹传媒的“动新闻”以大量模拟动画方式报道性侵害、性骚扰、儿虐家暴等社会新闻,无可讳言,壹传媒在媒体经营上常有创新的作法,不仅成为话题,也带来了商机。不过,这一次的“动新闻”,可能创新有余,却模糊了新闻与非新闻的界线,也模糊了新闻与道德的界线。
民众指责壹传媒的动新闻扭曲事实、误导视听、二度伤害,号召岛内各界行动起来抵制“动新闻”和《苹果日报》,要求当局对壹传媒进行惩治和约束。
动新闻-特点
民众抵制动新闻
动新闻中动画呈现与事实之间的落差问题。将文字的新闻转换成动画,难免增加一些原文字中没有的要素,例如当事人的表情、事件经过的细节等等,然而这种动画方式的呈现,可能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与解读。换言之,动画处理本身就可能带有猜测与价值判断,并且无形中影响了读者。
从“动新闻”的内容来看,一般的新闻事件不会成为主题,反而是所谓暴力与色情新闻当道。壹传媒这样的处理方式不难理解,因为这一类的新闻才有市场。但这样的处理方式,已经脱离了新闻的意义。“NCC主委”彭芸说,新闻没有动不动的问题,而在她的界定中,它其实不叫新闻。壹传媒的“动新闻”的目的不在提供资讯,只是用新闻来美化暴力与色情而已。
“动新闻”不仅可能在事件经过中加油添醋,更可能因为过于详尽的描述暴力与色情过程,使读者可以模仿,成为社会潜在的威胁,其影响不可谓不大。平面媒体在处理暴力与色情新闻时,图片多少都会经过过滤,使其成为普遍级,可是“动新闻”已是限制级的内容了。问题是,“动新闻”的下载没有任何限制,任何青少年,只要有新型手机,都可以下载阅读。换言之,限制级的“动新闻”对青少年及儿童完全不设防,这也是一些儿福、妇女团体愤怒的原因。
动新闻-危害
“动新闻”巨细靡遗地模拟性侵、暴力、自杀等画面是践踏当事人人权。而且“动新闻”表达的是“类戏剧”,而不是真新闻,无益于公共利益。
台湾少年福利联盟秘书长叶大华抨击“动新闻”对儿童及青少年将造成不良影响,使儿童青少年可能沉沦于性侵、自杀、暴力犯罪的阴影中。
台湾新闻记者协会代表也表示,壹传媒发展“动新闻”使记者也成为被害人,因为记者本业将不是跑新闻,而是忙于“写剧本”,侵害记者专业。
动新闻-激起公愤
动新闻遭到民众反对
据台湾TVBS报道,“动新闻”内容过于暴力、色情,引起社会团体公愤,2009年11月26日上午包括媒体观察基金会、妇女新知、励馨、全台教师会等约20个台湾民间团体,到壹传媒台北市内湖总部抗议,强烈指责“动新闻”传播腥膻色,要求立即停止侵害人权的模拟新闻手法,同时呼吁相关主管机关主动调查。团体手持“拒看动新闻、拒买烂苹果”等标语,并把膻色腥、二度伤害、扭曲事实、误导视听、人心惶惶、劣劣劣等字样,贴在一张被虫蛀坏的烂苹果图上。
部分团体代表与壹传媒主管展开近一个小时的闭门沟通。妇女新知秘书长曾昭媛中午结束沟通后表示,他们要求壹传媒承诺“动新闻”不取材性侵、性骚扰、儿虐及家暴等四类新闻,却得不到具体承诺。
动新闻-报方回应
黎智英一心想打造“动新闻”,把《苹果日报》及《壹周刊》大量使用的模拟画面变成动画版,以动画包装新闻,黎智英为此投下巨资。
面对争议与批评,《苹果日报》2009年11月26日发表声明指出,对于各界的批评指教,报社虚心接受;一些引起争议的“动新闻”作品,已经即刻停止播放;对于“动新闻”部分内容造成社会不快,该报表示歉意。声明还称,“动新闻”呈现新闻的做法,并无前例可循,但会不断尝试调整,善尽社会责任;另外,今后对于可能引起争议的新闻,将不会使用过于写实的手法呈现。
动新闻-政府管制
台湾社会团体动员抵制动新闻
2009年11月25日,台北市政府以违反“儿童及少年福利法”开罚壹传媒50万元新台币,要求予以分级;2009年11月26日,再罚50万元。
新闻尺度惊世骇俗,网站可以标示分级,但手机上网阅听动新闻,却没有现行法令可以规范;NCC连续2天开会,商讨亡羊补牢的办法;包括中华电信、台湾大哥大等所有通信业者,共同研拟如何有效“管制”动新闻,学理上应该属于“普遍级”的新闻,现在却因为动新闻,得设下重重管控机制。
动新闻-社会观点
新闻媒体事业,像壹传媒一样,可以着重在暴力与色情的社会新闻,但这当中还是应该有一条界线,任何媒体都不应该只为了赚钱而跨越这一条界线。有学者认为,任何媒体都不应该拿新闻自由来为这种污染青少年的“动新闻”作辩护。
这一次,壹传媒真的太超过了,不仅主管机关,包括NCC、市当局、电信业者,都应该本于权责惩罚壹传媒,更重要的是,社会阅听大众应该共同拒绝壹传媒的媒体,直到其修正错误为主,同时也让壹传媒知道,什么教媒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