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壮族铜鼓zhuàng zú tóng gǔ
铜鼓是我国南方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之瑰宝。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最初铜鼓是作饮器之用(即釜),后才演变为敲击乐器。不管铜鼓派何用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欣赏品,其融注着骆越人审美意识的属性始终不变。
古代壮族,有相当高的冶铸水平,能铸造犀利的环首刀和剑矛等武器。特别善于制造铜鼓。据裴渊《广州记》和刘恂《岭表录异》说:壮族铜鼓有的“面阔丈余”,有的“厚(仅)二分以外”,“其身遍有虫、鱼、花、草之状(花纹)”,制作极其精巧。
详细解释
壮族铜鼓艺术
铜鼓是我国南方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之瑰宝。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最初铜鼓是作饮器之用(即釜),后才演变为敲击乐器。不管铜鼓派何用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欣赏品,其融注着骆越人审美意识的属性始终不变。铜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艺术。无底腹空,腰曲胸鼓,给人以稳重饱满之感。鼓面为重点装饰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阳纹,外围则以晕圈装饰,与鼓边接近的圈带上铸着精美的圆雕装饰物,最多的是青蛙,其次有骑士、牛橇、龟、鸟等。造型夸张、雄强、有力、庄重耐看。鼓胸、鼓腰也配有许多具有浓郁装饰性的绘画图案。鼓足则空留素底,造成一种疏密、虚实相间,相得益彰的效果。这些图像都在模坯上用镂刻或压印技术制作而成,采用线地浮雕的技法,画像传神简洁,线条刚劲有力。画像纹饰大抵分物像纹饰、图案纹饰两类。物像纹饰有太阳纹、翔鹭纹、鹿纹、龙舟竞渡纹和羽人舞蹈纹等;图案纹饰有云雷纹、圆圈纹、钱纹和席纹等。这些图像纹饰往往以重复或轮换的形象、构图出现,产生强烈的整体艺术效果,表现出合理的装饰布局。鼓胸装饰带的图像有长卷形式,而鼓腰装饰带的图案则是独立成篇,循环往复。鼓按形状、装饰的差异分为8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铜鼓有不同风格的纹饰。大体来说,冷水型鼓面复杂并有圆雕装饰,物像纹样抽象化;北流型铜鼓纹样繁褥器重;石寨型铜鼓造型写实精美。铜鼓上的各种图饰,都是古老骆越人熟悉的事物。一方面表现了他们的生活场景,一方面表现了他们的独特审美意识,富有很强的浪漫气息,也显示了他们战胜自然的信心。
壮族传世铜鼓
壮族使用铜鼓历史悠久,他们把铜鼓看做是传家宝,十分珍惜它,并千方百计地保存下来,使之世代相传。师宗壮大族的传世铜鼓主要集中在与广西接壤和与文山、红河两州交界的高良、五龙、龙庆三个民族乡的村寨,这些铜鼓多说是世代相传下来的,也有个别购买的。据调查,全县境内1958年以前存有铜鼓一百余面,后多数在当时的“献铜”运动中被毁,现今仅存十面,均为村寨集体所有,多由村中德高望重之人或某姓族长专管,这些铜鼓都为传世品,已无人能说清其窨是哪一代传下来的了。
师宗三个民族乡的传世铜鼓,壮大语称“嘟勒碾”,多为明清时期传入,型号麻江型、遵义型两种。按收藏者叙述,他们使用的铜鼓又可分为“公鼓”和“母鼓”,实际上是根据鼓壁的厚度和音响区分,公鼓壁厚,颈长,鼓面纹饰和鼓体较为轻巧,声音圆润而宏亮,母鼓又比公鼓贵重,壮族传世铜鼓的社会作用和其它文化产品一样,是随着其民族族的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关于师宗壮族地区铜鼓的功能作用,说法较多,但主要是作为娱乐及礼仪工具使用,最原始的功能如传讯与财富象征等已逐渐淡佚,但作为礼器的神圣性至今犹存。将师宗壮族地区传世铜鼓的传讯和使用演奏以及各具特色的纹饰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壮族先民政治,经济,文化及他们对铜鼓的神圣崇奉反映出来的心理素质及社会状况的了解。
师宗壮族传世铜鼓,是少数民族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遗物,数百年来,一直保留着它传统的使用风格,由于各民族村寨分布区域不同,它的使用方法和社会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但自古至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作为一种伴奏乐器使用。形式虽然古老,乍一看似乎单调乏味,然如身临其境,就会体验到其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鼓音的节奏变化中引起人们的生理的不同反映,从而使人们对它产生特殊的神秘感觉。如果离开这一点,铜鼓的珍贵,权威,神圣,通灵,魅力等等便无从产生了。
师宗龙庆地方的壮大族,十分敬奉铜鼓,他们视铜鼓如神,平时不准随便乱敲,必须珍藏在家供奉,祈求它驱除邪恶,保佑人口平安、六畜兴旺,即使逢年过节,也要先用酒、肉祭献,把铜鼓“请”出来方可使用。在龙庆的各壮族村寨中,大年初一的头一件事就是祭铜鼓,凌晨一二时许,挑当地三沟汇合处的清水将铜鼓洗净,舂一个大糯米粑粑,放在筛子里,上摆肉一刀、茶一杯、酒两盅、菜六碗(四荤二素),再将筛子放在铜鼓上,由主祭人边叩头,边祷告。
祭毕,即可敲响铜鼓。敲时,除南击鼓者外,另有一人持木桶于鼓后与之合韵,产生共鸣,使铜鼓发出嘿嘿……嗡嗡……的响声,非常悦耳。由初一敲至初二即收藏起来,这一风俗沿袭至今未变。
壮族铜鼓传说与古代风俗习惯
铜鼓作为乐器,和舞蹈是难以分开的,自有铜鼓时就有了铜鼓舞。乐舞是古时人们祭祀仪式的主要内容。壮族先民每逢祭祀仪式,就跳铜鼓舞。在广西左江花山崖壁画上,就绘有壮族先民跳铜鼓舞敬神的祭祀场面。铜鼓传说《雷鼓的传说》中说,壮家人每逢双亲过世时就跳铜鼓舞。这是壮族在丧葬时敲铜鼓跳铜鼓舞以祭死者灵魂习俗的反映。如今铜鼓舞仍然流行于壮族民间,只是它的祭祀功能已经衰退,更多的是娱乐性。 铜鼓在古时还是象征权力和财富的重器,只有部落首领或村寨的头人才拥有铜鼓。《隋书·地理志》说:“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9]888“都老”是壮语“老者”的意思, 意译为“头人”。壮族铜鼓传说《铜鼓老祖包登》[10]278-280中说把壮族的重甲人把铜鼓尊奉为保护神,把包登①尊奉为波掌——世界上的大能人。每个重甲人的村子里,都有一名包登,专为人们求神问卜,消灾免难、驱邪捉鬼。凡是做包登的人家里,都供有一面无底的铜鼓。反映了古时只有部落首领或头人才拥有铜鼓的历史事实。
铜鼓传说反映了壮族民间使用铜鼓的一些习俗,这些习俗有的至今保存,有的已经消失,说明铜鼓在壮族人民生活中的功能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变迁而发生变化的。
字义分解
读音:zhuàng
[zhuàng]
大,有力,强盛:强壮。壮士。壮心。壮烈。壮美。兵强马壮。
◎ 增加勇气和力量:壮胆。壮行(xíng )。以壮声势。
◎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云南、四川、贵州等省(旧作“僮”):壮族。壮锦。壮歌。
读音:zú
[zú]
亲属,泛指同姓之亲:族规。族长。家族。
◎ 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种族。
◎ 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人群的稳定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的语言、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民族。
◎ 聚居而有血统关系的人群的统称:宗族。氏族。部族。
◎ 事物有共同属性的一大类:芳香族。
◎ 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有罪,把全家或包括母亲、妻家的人都杀死:族灭。
◎ 聚合,集中:云气不待族而雨。
读音:tóng
[tóng]
一种金属元素,富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都很强,它的合金是电气、机械和国防工业的重要原料:紫铜(纯铜。亦称“红铜”)。青铜。黄铜。铜矿。铜器。铜币。铜臭(ch恥 )(指铜钱的臭味,用以讥讽唯利是图的人,如“浑身铜铜”)。铜墙铁壁(喻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亦称“铁壁铜墙”)。
读音:gǔ
[gǔ]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鼓乐(yuè)。鼓角(jiǎo)。大鼓。
◎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鼓吹。鼓噪。
◎ 发动,使振作起来:鼓励。鼓动。鼓舞。一鼓作气。
◎ 高起,凸出:鼓包。鼓胀。
◎ 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