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礌砢”。1.树木多节。亦喻人才卓越。《晋书·庾敳传》:“目 嶠 森森如千丈松,虽礧砢多节,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清雍正陕西通志》卷二九:“﹝ 洋县 开明寺 ﹞中植古柏八株,根节礧砢。”(2).众多委积貌。 唐 陆龟蒙 《太湖石》诗:“他山岂无石,厥状皆可荐。端然遇良工,坐使天质变。或裁基栋宇,礧砢成广殿。或剖出温瑜,精光具华瑱。” 宋 范成大 《嘲峡石》诗:“礧砢包蠃蚌,淋漓錮铅锡。” 清 魏源 《太室南溪逍遥谷诗》序:“怪石礧砢万状,与水争奇,排奡之极,渐入澄泓。”(3).形容心地光明,举止洒脱。 明 张居正 《贺少司寇少崖傅公三品奏最序》:“ 楚 之有 江 、 汉 、 衡 、 巫 ,山磅礴而水渀湃,故其人多任率简谅,有礧砢倜儻之概,然其蔽也。” 明 张居正 《宝剑篇》:“丈夫礧砢贵如此,何能齷齪混泥滓!”
读音:léi
[léi]
古同“礌”。 ◎ 撞击:“骇崩浪而相礧。”● 礧 lèi ㄌㄟˋ ◎ 以木、石投物。
读音:kē
[kē]
〔砢碜(chen )〕a.方言,肮脏;使人感到难受,如“他满口脏话,真砢砢。”b.方言,寒碜,使人难堪,如“你这不是存心砢砢人吗?” ◎ 古同“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