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英吉利海峡隧道 - 概述
英吉利海峡隧道,(The Channel Tunnel),是一条把英国英伦三岛连接往欧洲法国的铁路隧道,它西起英国的福克斯通,东到法国的加来,全长50公里,水下长度38公里,为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1987年12月1日正式开工,造价150亿美元, 从1986年2月12日法、英两国签订关于隧道连接的坎特布利条约到1994年5月7日正式通车,历时8年多,耗资约100亿英镑(约150亿美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利用私人资本建造的工程项目。[1]
英吉利海峡隧道 - 建造背景
在英、法两国之间穿过海峡建立固定通道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拿破仑一世时代。长期以来英国方面反对建设海峡隧道的主要原因是考虑到军事上的风险,他们希望利用海峡作为抵御来自欧洲大陆军事入侵的天然屏障。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上述顾虑逐渐消退。后来英国加入了欧洲共同体,预期会有一个统一的欧洲市场,因而在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建立更为方便、快捷的通道成了显而易见的需求。
1757年至1867年,英法两国工程师和地质学家多次提出了建设英吉利海峡隧道的意见和设计方案,但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实现。
1875年法国在靠近加米和英国多维尔城市海滨海底进行钻探工作。于1878年建立了两个竖井,进行直径为2135mm小隧道开挖工作。英国因为缺少资金于1881年开始工作,开挖两个直径为2139mm的巷道,长度分别为732和1975m。但是1882年因政策和战争原因工程被迫停工。
1963年,法国一英国委员会选择在海峡下面修两线通道。两线之间设第三线为辅助线路,隧道全长52km。这个方案为今后隧道的原型。在1964年,英法两国政府签署了建设隧道公告。于1974年隧道工程正式开工。
1986年2月英法两国外交部签署了建造英吉利海峡隧道条约。1987年7月两国政府批准了这个条约。正式开始施工。
1994年5月7日正式通车,历时8年多,耗资约100亿英镑(约150亿美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利用私人资本建造的工程项目。
英吉利海峡隧道 - 设施功能
隧道横跨英吉利海峡,使由欧洲往返英国的时间大大缩短,隧道长度50千米,海底长度39千米,单程需35分钟。通过隧道的火车有长途火车、专载公路货车的区间火车、载运其他公路车辆的区间火车。[2]
这项工程由三条隧道和两个终点站组成。三条隧道由北向南平行排列,南北两隧道相距30米,是单线单向的铁路隧道,隧道直径为7.6米;中间隧道为辅助隧道,用于上述两隧道的维修和救援工作,直径为4.8米。在辅助隧道的1/3和2/3处,分别为两运营隧道修建了横向联接隧道。当铁路出现故障时,可把在一侧隧道内运行的列车转入另一隧道继续运行,而不中断整个隧道的运营业务。在辅助隧道线上,每隔375米,都有通道与两主隧道相连,以便维修人员工作和在紧急情况下疏散人员。
隧道启用后把伦敦至巴黎的陆上旅行时间缩短了一半,3小时即可到达。从伦敦飞到巴黎,航程一般需要3小时左右。而事先还要订票,经隧道乘火车,时间一样,却省去不少麻烦。据英国铁路当局估算,每年通过隧道的旅客人数可达1800万人,货运可达800万吨。欧洲隧道使用的客货列车,均由2台机车牵引,每台机车功率为7600马力,平均最高时速为140公里。
隧道的开通填补了欧洲铁路网中短缺的一环,大大方便了欧洲各大城市之间的来往。英、法、比利时三国铁路部门联营的欧洲之星列车车速达300km/h;平均旅行时间,在伦敦与巴黎之间为3个小时,在伦敦和布鲁塞尔之间为3小时10分,欧洲隧道还专门设计了一种运送公路车辆的区间列车,称乐谢拖。各种大小汽车都可以全天候地通过英吉利海峡,从而使欧洲公路网也连成了一体。
英吉利海峡隧道 - 技术攻关
隧道总长153km,90%在海峡水下,地面为厚度20--25公尺的细泥灰岩层,不透水性好,这样防水保护层可以做得不厚,线路断面,由上向下,依次为白垩沉积层、粘土、粗砂、白垩泥灰岩横断面。根据穿过白垩岩层采取措施,纵向坡度不大于9‰,平面最小半径为4200公尺,垂直半径为20km。
隧道内设两个主隧道,每个直径为7.6公尺,和一个辅助工作隧道,其直径为4.8公尺。工作隧道位于两个主隧道之间,每隔375公尺与主隧道连接一次。隧道大部用水泥弓形板砌面,用楔子和补充水泥固定。主隧道在中间区段及出洞口处由过道连通,在过道连接处,也用铸铁短管砌面。在工作洞拱顶上设直径为250mm的高压水管向主洞防火栓供水。
由岸上竖井风道向工作洞压送新鲜空气,所以工作洞压力比主洞高。工作洞与主洞连接通道接口处设通风百叶窗。百叶窗可以防止烟雾进入工作洞。列车通过主洞时不断地将气流通过洞口带出。为防止洞内空气动力学阻力,在洞内每隔250公尺设一个空气分配管。风速在管中为60m/s,在洞内为30m/s,用以防止空气分配管处气流对旅客产生不舒服感觉。
洞内及通道设三种照明系统,保持最低照明度。当进行日常洞内工作和列车停车时,可接通强光照明。设有电池自动照明系统。
洞内及两端洞口车站的牵引电压为25Kv,交流频率为50Hz。两个洞口车站设牵引变电所。法国一侧供电电压为225Kv,英国一侧为132Kv。在两个主洞口与工作洞连接通道口处设3个相互独立的电话和广播系统。与列车通讯由设在洞壁上的高频无线联系。使用光纤电缆通讯,可以防止电气干扰。
洞内供电为750V直流电。为在必要情况下撤出旅客,在主洞内设两个贯通过道。其中一个为旅客设置,在车厢地板高度处,为在非常情况下撤出旅客。另一个为检查停留列车而用。洞的侧门非常容易打开,使旅客通往工作洞。在侧面通道中有灭火器及紧急电话。在每一个主洞内设有消防栓、事故照明、安全栏杆和热轴发现装置。
英吉利海峡隧道 - 条约签署
1986年2月1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法国总统密特朗在英国东南部的坎特伯雷大教堂参加了英法两国海峡隧道条约的签字仪式,从而正式确认了两国政府对于建造海峡隧道工程的承诺。因法国宪法规定总统不能签署对外条约,当天在条约上签字的是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和法国对外关系部长罗朗·迪马。
在签字仪式上,撒切尔夫人说,这项条约为英法两国的工业合作写下了新的篇章,并且对整个欧洲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密特朗总统指出,这项条约是两国人民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字义分解
读音:yīng
[yīng]
花:落英缤纷。
◎ 才能出众,才能出众的人:英俊。群英荟萃。英才。英雄。英烈。
◎ 精华,事物最精粹的部分:精英。英华。含英咀华。
◎ 用羽毛做的矛饰:二矛重(chǒng )英。
◎ 古同“瑛”,似玉的美石。
◎ 指“英国”:英文。
◎ 姓。
读音:jí
[jí]
好,有利的,幸福的,与“凶”相对:吉利。吉祥。逢凶化吉。吉光片羽(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
◎ 吉利的日子:择吉。
◎ 善,贤,美:吉人(善良,有才德的人)。吉人天相。
◎ 中国吉林省的简称:吉剧。
◎ 姓。
读音:lì
[lì]
好处,与“害”“弊”相对:利弊。利害。利益。利令智昏。兴利除弊。
◎ 使顺利、得到好处:利己。利用厚生(充分发挥物的作用,使民众生活优厚富裕起来)。
◎ 与愿望相符合:吉利。顺利。
◎ 刀口快,针尖锐,与“钝”相对:利刃。利刀。利剑。利落。利口巧辩。
◎ 从事生产、交易、货款、储蓄所得超过本钱的收获:利息。利率(lǜ)。一本万利。
◎ 姓。
读音:hǎi
[hǎi]
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海洋。海域。海拔。海疆。海内。海岸。海誓山盟。五湖四海。
◎ 用于湖泊名称:青海。中南海。
◎ 容量大的器皿,巨大的:海碗。海涵(敬辞,称对方大度包容)。夸下海口。
◎ 喻数量多的人、事物像海的:人山人海。火海。
◎ 漫无目标地:海骂。海找。
◎ 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海棠。
◎ 特指中国上海:海派。
◎ 姓。
读音:xiá
[xiá]
两山夹着的水道:三门峡(中国黄河中游峡谷之一)。三峡(中国长江流经四川到湖北的交界一带所经过的三个峡谷,其中有“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海峡(两旁有陆地夹着的形状狭长的海,如“台湾峡峡”)。
◎ 指两山之间:峡谷(狭而深的谷地)。
读音:suì
[suì]
道路,特指门内当中的路。
◎ 郊外的地方:“鲁人三郊三隧”。
◎ 古同“燧”,边塞设置的守望烽火的亭子。
◎ 〔隧道〕在山中或地下凿成的通路。亦称“隧洞”。
◎ 旋转:“若磨石之隧”。
读音:dào
[dào]
路,方向,途径:道路。铁道。志同道合。
◎ 指法则、规律:道理。道德。道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道学。传道。修道。
◎ 方法,办法,技术:门道。医道。
◎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 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道观(guàn )。道士。道姑。道行(háng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领)。
◎ 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会道门。一贯道。
◎ 说,讲:道白。常言道。能说会道。
◎ 用语言表示情意:道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