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驴一鸣,虎大骇……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啃,断其喉
束手无策 ,无计可施
力大无穷 ,神通广大
clumsy tricks
成语解释: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成语举例:柳宗元曾经描写的黔驴之技,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毛泽东《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贬义词语法用法:用作贬义。一般作主语、宾语。成语结构:偏正式产生年代:古代成语正音:之,不能读作“zī”。成语辨形:技,不能写作“记”。成语辨析:黔驴之技和“黔驴技穷”;同出一源;意义有相同之处。不同在于:黔驴之技指“有限的本领”;“黔驴技穷”指“有限的本领已经用完”。成语谜面:鸣踢
从前贵州一带没有毛驴,有一个好事者从北方运来一头毛驴放到山脚下吃草,山上的老虎发现了这个怪物,开始只有远远的望着,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驴,被毛驴大叫吓了一跳,最后发现毛驴只能用蹄踢,再也没有别的本事就跳上去饱餐一顿。
读音:qián
[qián]
黑色:黔首。 ◎ 中国贵州省的别称:黔剧(贵州地方戏曲剧种)。黔驴技穷。
读音:lǘ
[lǘ]
哺乳动物,像马,比马小,能驮东西、拉车、耕田、供人骑乘:驴骡。驴皮胶(亦称“阿胶”)。驴皮影。驴唇不对马嘴。
读音:zhī
[zhī]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jì
[jì]
才能,手艺:技术。技巧。技艺。技能。技法。黔驴技穷。雕虫小技。